瑞信亞洲首席分析師:廣東已成產業空心化重災區

來源:南方都市報

    產業空心化,在上世紀90年代是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片語。新加坡、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和香港等經濟體由於生產線外移,
相繼走過了一段痛苦甚至絕望的路程。增長萎縮、就業下降、內需不景,經濟被迫在轉型中調整。

    內地人士對產業空心化體會不深。如果想知道其危害,請到臺灣高雄去一趟。高雄曾是世界第五大港口,
臺灣的重化工業重鎮,曾有過歌舞昇平的黃金時期。但今天的高雄是一個悲情城市,隨著工業企業的移出,失業率接近20%,
也沒有像樣的支柱產業,昔日的繁榮和輝煌早已遠去。

    產業空心化症狀,已在廣東省出現。筆者預言,廣東1/3的出口企業會在今後三年內倒閉或轉型,而廣東省出口占全國總出口近30%,廣東出口產業的萎縮,無論對華南經濟還是全國出口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無論對中國的就業還是全世界的消費品價格都具有深遠意義。

    產業升級與空心化一步之遙

    4月初,筆者曾驅車路過東莞。雖未刻意選擇路線,但15分鐘的車程中竟發現5家企業在結業,員工排著長隊領取遣散費。
事件發生的高頻率令筆者震驚,東莞進入產業衰退看來難以避免。

    在過去的三年中,製造業農民工的工資幾乎翻了一倍,人民幣升值近20%,原材料價格暴漲,出口退稅基本消失,
環保標準開始成為硬指標。今年初推出的新《勞動合同法》更成為壓在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勞動合同法》立意良好,改善勞工權益也無可厚非,以法律武器幫助劣勢群體更是社會公義的體現,然而,其推出的時機或許並不十分恰當。

    出口業內受成本壓力、外有次貸危機衝擊,在百般困苦中成本又升。對於境外投資者而言,更大的擔憂還是勞資糾紛的上升。
中國吸引外資的最大原因,其實不是工資便宜,世界上比中國工資更低的國家不少,但是像中國這樣的勞工環境、政策優惠卻不多見。

    根據諮詢公司BoozAllenHamilton的問卷調查,從事製造業的外資企業中,20%有明確計畫至少將部分生產線外移。
1/3移往內陸省份,1/3移出中國,最後1/3乾脆選擇關門停業。實際情況可能比問卷結果更差。

    為什麼廣東成為產業空心化的重災區?這與當地的出口外向型、外資主導型經濟有關。
這裏的製造企業利潤率較低,更易受成本上漲的衝擊。
同時必須看到,廣東最近在產業升級上動作很大,對不符要求的企業祭出近乎掃地出門的政策限制。

    產業升級與產業空心化,其實只有一步之遙。破舊容易立新難,筆者目前還看不到東莞成為高科技中心的希望。
在人才、體制、知識產權的三重困難下,也許經濟轉型比自信心爆棚的官員們的預期來得要慢,而且更痛苦。

    廣東新近推出的“工資倍增”計畫,表明地方官員對產業空心化的危害認識不足,對產業升級的成效或許過於樂觀。

    製造與服務業唇齒相依

    廣東與高雄的最大區別,在於其就業市場的二重性。本地居民極少在工廠打工,世界加工廠是建立在外來民工之上的。
當出口業步入衰退時,首先失業的是外來流動人口,本地就業壓力不會像高雄那麼突出。

    然而,廣東省的核心競爭力來自製造業(尤其是出口製造業),製造業不景,服務業必受影響。深圳港口流量的下滑,東莞酒店餐飲業的蕭條,便是製造/服務業唇齒關係的寫照。

    一旦廣東製造業出現問題,筆者相信廣州、深圳的房價必然受壓。目前廣東的房地產市場遭受全國性的政策影響,購房者持觀望態度。
其實廣東還面臨著深層次的產業調整問題,在新的增長動力出現之前,相信廣東房價仍會持續回落,其回落幅度也將高於國內其他省市。

    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國力日漸增強,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成本上升無可避免,人民幣匯率上升也應是一個長期趨勢。
刻意壓低工人工資,人為拉低能源、原材料價格,這種以犧牲國內居民福祉來維護出口高速增長、補貼全世界消費者的做法並不可取。

    中國經濟的確需要重新平衡出口與內需,需要通過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力來改善經濟效率。這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必然階段。

    但是,欲速則不達。破很容易,立卻艱難。產業升級在政治上正確,理論上合理,但是如果操之過急,便會造成產業空洞。越南經濟出現危機,為廣東省留住外資提供了一個意外的機會,中央政府也開始關注出口滑坡,相信出口政策會有所調整。不過廣東防止產業空心化,主要還得靠自己。

    聲音

    中國經濟的確需要重新平衡出口與內需,需要通過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力來改善效率。但產業升級如果操之過急,便可能造成產業空洞。一旦廣東製造業出現問題,相信廣州、深圳的房價必
然受壓。
 
 
 
 
其實這也是台灣遇到的問題
 
如能借鏡
 
相信可以省下不少成本
 
也可以達到更高一個層次的地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