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更新日期: 2008/03/30 11:10 財經中心報導

最新出刊的四月號財訊月刊獨家訪問三大外資──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劉學龍、第一太平戴維斯總經理朱幸兒、仲量聯行總經理趙正義,解析台灣商辦、豪宅市場大錢途。

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劉學龍認為,今年商辦交易量可能成長五○﹪。過去台北A級辦公大樓租金行情,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東京和香港,如今在主要城市中幾乎敬陪末座,但這兩年開始在回升,預期直到2011年前,北市主要辦公大樓租金跟售價都會揚升。

假如考量兩岸開放因素,以不動產類型來看,零售業會是馬上受到激勵的部門,因為大陸觀光客進來消費,有利於大型的百貨商場、購物中心行情;其次是觀光休閒產業,包括一些知名的、專門投資休閒業的國際資金,表示想在台灣找尋已有連鎖系統的休閒飯店業投資。

對於許多人熱衷的中資話題,劉學龍不認為九二年中資在香港炒樓的情況會在台灣重演,因為台灣的市場規模不大,流動性不好,不似香港有很多國際資金。

隨著外資進入台灣市場,除了關注投資金額大小,希望外資背後國外大型的複合式發展經驗也能帶進來,提升整個建築規劃的品質、技術,以及經營管理的know-how,這有助於台灣的長期發展。

第一太平戴維斯總經理朱幸兒表示,中資說,「要好的,貴一點沒關係...」去年台灣商用不動產整體交易額破了歷史新高,統計達1190億元左右,其中最大一塊是外資,包括壽險公司以及資產管理公司。

歐美外資很少談選舉因素,在全球投資看的是兩個數字-穩定收益(持有期間的租金報酬率)和增值空間;但中資跟港資就不太一樣,他們很在乎選舉,且都賭藍軍會贏,所以選前動作就非常積極。

相較於歐美投資者偏好整棟辦公室、飯店、百貨,港資比較偏愛店面商場,包括小型店面、佔一兩層樓的百貨;至於透過香港控股公司等間接來台探路的中資,他們的資金結構通常比較大,可以玩五十到一百億的案子,偏好則跟歐美較接近,想買大的東西,問有沒有六、七十億的案子,「要好的,貴一點沒關係...」,但交易量未必創新高。

原因一是惜售,原因二是美國次貸危機後,因為已經跌到一定程度,預期很多資金會從全球匯回美國房市。所以今年台灣的整體交易量要看外資的態度,如果對美國信心強就難免有資金排擠效應,可是要從亞洲提款應該會先賣漲幅已高的星、港、上海東京,台北漲幅相對落後,還是有一定空間。

仲量聯行總經理趙正義擔心,選前價格已經預先反映未來。台灣是全球少見的辦公大樓售價比住宅還低的城市,主要是經濟不夠開放,服務業只能靠本地的需求,所以租金拉不上來,建商也不願蓋辦公大樓。

未來即使沒有三通,由於今明兩年新增供給很少,而本地內需一年約二到四萬坪,所以新大樓也很快就會被租掉。三通的更大意義是在台灣的更國際化,其他國家會更願意到台灣來。

因此開放的重點是要能夠交互投資、貿易,以及金融、物流上的聯繫。如果新政府開放政策比較明顯的話,成長幅度會再往上,但不會一下子跳太高。會看好高鐵沿線,因為是比較標竿的地區,尤其新竹、桃園比較有立即的機會,雖然辦公、旅館需求量現在還看不到,但兩岸開放後就可能起來。

此外,市場上很多人看台商回流這塊,包括企業總部和住宅需求,不過很多勞力密集產業往越南走。至於台北豪宅,上看兩百萬不是不可能,但衝得太快,與國民所得不相當,這樣的價格已經有點預先反映了對未來的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