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
2008.10.15 02:43 am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昨(14)日突然發布新的會計準則,允許列在「交易目的」項下的金融資產,在某些條件下可以重新分類到「非交易目的」。這項修正案等於為陷入困境的全球金融機構解套,其巨大的投資損失將可不必反映在損益表。

金融資產重新分類後,這允許金融機構的資產可以暫時不必以市價來評價,虧損壓力將大幅獲得紓解。國內多家壽險公司包括國泰人壽、宏泰人壽等,在第一時間就取得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所修正的內容,趕緊拿給會計部門研商。

金管會昨天也收到這份新的會計準則,由於國內實施的34號公報是依據此準則訂定,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表示,已經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基於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立場,台灣很有可能跟進。

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不少人都認為,除了銀行本身的財務槓桿太高、過度投資之外,34號公報也是促成金融機構倒閉的重要原因。

華爾街日報不久前剛報導歐盟打算修改按照公平市值計算的會計準則,主要是因為銀行以市值評價旗下的資產,導致銀行在全球金融風暴下不得不提列鉅額的虧損。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並未經過徵詢外界意見等正常程序,昨天就突然發布修改會計準則的消息,且新規定追溯自到7月1日開始適用,讓外界相當震驚。

金管會官員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下,如果還按照公平市價來評價其下資產,恐會讓金融市場失序。尤其證券化商品並無流動性,市價已經不是那麼客觀。

美國國會已經授權給美國證管會,可以暫時終止美國157號公報,也就是以市價評價金融資產的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也跟進美國作法,允許在某些條件下,掛在「交易目的」項下的金融資產,可重新分類到「非交易目的」(「備供出售」或「持有至到期」)。這將允許金融機構的資產評價損失可以暫時不必列入損益表,虧損壓力將可大幅獲得紓解。目前34號公報不允許企業任意更改會計項目,掛在「交易目的」項下絕不能改掛到其他項目,否則就有操縱損益嫌疑。

官員表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修改會計準則,當然希望全球金融機構可以安度這次的危機,但為了避免業者趁機操縱損益,一定會訂定相當嚴格的條件,符合條件者才能重新分類資產項目。

新聞辭典》國際會計準則公報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成員包括歐盟、美國等多個國家,主要工作制訂會計準則供各國參考。我國為了與國際接軌,會計公報都盡量參採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所訂定的內容。例如企業界編製財報必須依循的34號公報,就是依據國際會計準則39號公報所定,目前約有九成多的內容一樣。

一旦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變更會計原則,在經過台灣會計發展基金會討論後,原則上會跟進修改台灣會計公報的內容。

依據目前34號公報的要求,企業所持有的金融資產,依照34號公報的要求,必須分別列入「交易目的」、「備供出售」與「持有至到期」。只要列入「交易目的」者,必須以市價來評價,評價後若有獲利或虧損,必須在當期損益表中表現出來。

不僅如此,一旦資產列入「交易目的」項下,就不能改列到「備供出售」或「持有至到期」。最近因資本市場波動劇烈,也使金融機構的損益出現巨大變化。

如今國際會計準則變更會計準則,允許「交易目的」項下的資產,可以改列到其他項下。如此一來,金融資產即使以市價評價後即使出現虧損,也不必再反映在損益表上,對企業的損益穩定將大有幫助。 (記者李淑慧)

【2008/10/1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4/4558578.shtml



金融資產暫不認列 外資:救急不救窮
【經濟日報╱記者陳盈羽/台北報導】
2008.10.15 02:43 am

國際會計新準則規定,金融資產可以暫時不用以市價來評價,台灣也可望跟進。外資分析師昨(14)日指出,這是標準的救急不救窮,有助金融機構免於倒閉危機,並免除增資需求;不過,在經濟成長下滑甚至衰退的環境下,金融營運的展望仍困難重重。

美系外資金融分析師表示,現在金融業最大的問題,不是投資資產減損的認列,而是經濟景氣不佳,信貸、貸款和財富管理業務都難見起色,加上壽險業的槓桿比率已達20%以上,就算金融股短期出現反彈,也難長久。

不過,分析師說,如果國內會計制度也跟進並追溯自7月1日起實施,至少上市櫃企業、特別是金融業第三季的季報數字就不會太難看,短線上對金融股還是有助益。

【2008/10/1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4/4558597.shtml

 

 

 

其實這就回歸到安能事件的帳面會計技巧

相對於這波破產事件

相信大家必然比較想知道的是 以後可以相信的財報是哪一份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