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
2008 / 10 / 20 星期一 18:00
目前很少有人討論資本主義是否走向盡頭。先不論歐美,擁抱自由市場的理論在亞洲同樣受到歡迎,因為近幾十年,這個機制幫助上億窮人脫貧。
可是,全球對美式資本主義的積怨也越來越深。美國與歐洲(例如德國)的資本主義不同,他們較不在乎監管體系或風險控制。
目光來到韓國首爾,韓國人都引美國金融風暴為借鏡,但也有很多人一想到美國危機帶來的全球外溢效應,就感到無比憤怒。韓元最近嚴重貶值,韓國企業努力在信貸風暴中掙扎著取得美元。南韓財政部長姜萬洙表示,「衍生性金融商品和避險基金好像在賭場裡賭博似的,一大堆韓國人都在問,為什麼美國會這麼弱?」
這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侵蝕著美國式的資本主義,《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Anthony Faiola 指出,全球同時目擊鼓吹自由的美國政府將手伸入市場,實際上是流動性枯竭而迫不得已。
韓國不少批評認為,南韓政府已經太接近美國模式,這引發許多人反對大型國有銀行 Korea Development Bank(韓國開發銀行)私有化。南韓是亞洲國家裡面受益於自由市場信條最深的國家,韓戰後南韓脫胎換骨,經濟成就舉世注目,相比之下,貧窮又奉行舊式共產主義領導的北韓遠遠被甩在後頭。
但是,美國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近年卻引發信貸浮濫,導致房市出現問題;華爾街於姑息中創造各種高風險投資工具,結果壞帳和虧損衝擊全球金融市場。評論家認為,美國政府強力介入的結果,更快速將美國長期散播資本主義福音的道德光環一把摘下。
美國政府可以選擇推出較具針對性的方案,專門整治幾家問題銀行,也可推出更廣泛的紓困計畫,處理較大範圍的金融體系問題。然而不論哪一種,此舉都會被視為用政府之力、人民血汗錢為華爾街菁英擦屁股─因為無法迫使問題企業的主管高層減薪。但如果不推出計畫替傷害止血,惡化的經濟會讓美國政府吃不完兜著走。
目前的情況看來,布希政府打算透過紓困方案將一些銀行部分國有化,收購部分股權、重建投資人信心。然而,由政府持有金融部門股權的構想,即使政府持有再少數的股權,都違背自由市場基本教義派口中的美國基礎。
當然,布希政府幾乎別無選擇。信貸象徵資本主義的生機血脈,現在停止流動,仰賴自由市場的經濟體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沒辦法運作。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oseph Stiglitz 表示,「全世界曾經欽佩美國的經濟成果,而美國人也對外表示,如果想和美國人一樣,就是必須將權力交給市場。現在危機當頭,再也沒有人欣賞這種模式。當然,美國的威信就遭到質疑。所有人都覺得傷害是美國人造成的。」
現在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迴響具有全球性。英國政府本週決定將問題金融體系部分國有化;隔過英吉利海峽,主張監管機制的歐洲領導人正催促美國政府好好替全球最大的金融部門把關,加以廣泛仔細的控管。其中領頭人物,正是過去呼籲自由市場的法國總統Nicolas Sarkozy。
另外,1990年代亞洲與拉美金融風暴之際,助長國際自由市場興起、建議降低政府管制的國際貨幣基金(IMF),現在也討論起監管和查核的重要了。 IMF主席Dominique Strauss-Kahn表示:「顯然,已開發國家發生重大監管失敗才引發這次危機,這也是一次市場主導機制的失敗。」
他指出,金融危機的影響範圍非常大,連只有最低度市場開發和金融整合的非洲國家,現在都已感受到國際景氣溫度的變化。開發中國家目前飽嘗動盪混亂,是否還應該擁抱自由市場的教條呢?世界銀行總裁Robert Zoellick 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認為不只開發中國家的民眾感到困惑,這麼大的事件也令已開發國家不知所措」。
也就是說,隨著美國政府在眾人敦促下推行更多干預政策,企業大有可為的模式應該會沉寂好一段時間,包括手腳束縛的金融市場。
雖然美國曾經施加壓力要求將金融體系釋出給私人部門、創造更為自由的金融市場,但在許多開發中國家,金融體系仍舊保持相當大程度的國營色彩。現在這些國家可能決定繼續原本的國有化方針。
中國就是其中一個抗拒美國呼籲的國家,華爾街想推銷各項投資工具不得其門而入(包括不少曾經炙手可熱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現在這些東西被歸咎為金融危機的殺手。最近這段時間,北京當局擺出更明確的姿態,表示不會允許複雜的金融投資工具擴張。
Peterson國際經濟研究所主管C. Fred Bergsten表示:「看看全世界,中國現在做得很正確,相形之下美國就不然。可以看到金融市場全球化的陣線節節撤退。」
自1930年代以來,美國的銀行一直是經濟實力的標竿,這促使其他國家模仿他們高度自由市場的金融體系,也讓這套體系備受推崇。然而,大口吞噬美國財富、把華爾街攪得翻天覆地的金融危機,現在要把核心的銀行部分股權交到政府手上。
美國政府立場丕變,不僅對金融產業,也對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接管Fannie Mae和 Freddie Mac兩家大型房貸機構、對 AIG進行企業紓困後,美國政府現在形同一肩挑起提供房屋抵押貸款與人壽保險給千萬美國人的責任。
有鑑於美國的一舉一動仍是全球經濟的樣板,這項改變可能牽動世界各國政府如何建立與自由企業的互動分寸。過去30年,美國遊說全球(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減少政府對金融及產業的沉重干預。現在經濟學家質疑,美國政府如此深入的干預金融體系,恐怕不能再名正言順的高喊自由市場了。
無疑地,許多國家在危機中睜大眼睛,謹慎照看全球金融體系的一舉一動。
(林佳萱)--http://news.cnyes.com/dspnewsS.asp?fi=\NEWSBASE\20081020\WEB2109&vi=33559&date=20081020&time=18:00:41&pagetype=index1&cls=murmur
* 2008-10-21
* 中國時報
* 【尹德瀚/綜合報導】
據英國《泰晤士報》廿日報導,在這波全球金融危機,資本主義摔得灰頭土臉,反倒倡導共產主義的馬克思重新引起世人重視,而他批判資本主義的《資本論》(Das Kapital)似也鹹魚翻生,再度走紅。馬克思重新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他早就警告說,以剝削為本的資本主義終將自我摧毀。
《資本論》是部大部頭著作,內容艱澀,過去擺在書店裡多半乏人問津,最近幾個月卻變成了暢銷書,許多在這波金融危機中蒙受慘重損失的投資人買了《資本論》回去研讀,想要從中找出資本主義失敗的根源。
信用擴張 資本主義崩潰
馬克思主義學者曼德爾說,信用過度擴張使資本體系得以銷售更多的商品,其額度甚至超過現行生產創造的所得加上過去儲蓄的總值,但到頭來債務必須償還,且由於債務不能透過擴大的生產和收入自動償還,資本主義勢必崩潰。
馬克思的這番論調似乎頗能獲得現代讀者的認同。重新將馬克思著作整理出版的柏林狄耶茲出版社老闆許川福說,現在有批新世代讀者,他們受到金融危機的驚嚇,從而體認到新自由主義只是虛幻夢想。他並宣稱,馬克思會再度流行。
資本論走紅 教宗也讚揚
這話可能不算誇張。日前法國總統薩科奇被人看到在翻閱馬克思的著作;德國財政部長史坦布魯克最近承認,馬克思某些思想真不壞。英國坎特伯里大主教威廉斯上月給予馬克思正面評價;就連教宗本篤十六世也對主張無神論的馬克思說了些好話,讚揚馬克思有「絕佳的分析技巧」。
不但如此,馬克思家鄉特里爾(Trier)的觀光客近來也遽增,今年到現在已有四萬人。當地馬克思紀念館館長伯威爾說,好多次他聽到遊客在交談時佩服的表示,「這個人的想法是對的」。還有電影導演計畫將《資本論》拍成電影。
國家銀行救市 猶如先知
早在一九四八年出版的《共產主義者宣言》中,馬克思列出實現共產主義的十大步驟,其中第五步驟是「透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中」。今天西方國家拯救金融的手段,與此一步驟似乎有些類似?
如此說法 實在太偏頗 只能說物極必反 當ㄧ件事太過 那另ㄧ面就會令人感覺特別美好!!
但是當真的體驗另ㄧ面時 就又發現它其實沒想像中這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