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更新日期: 2008/03/24 07:40 記者林淑媛、李淑慧、陳芝艷台北報導

2008年總統大選,國民黨馬英九蕭萬長贏得壓倒性勝利,馬蕭陣營競選時就以「拚經濟」為主軸,訴求選民認同;當選後,外界更期待新政府能組成強力財經內閣,提升台灣經濟。選後新政府發展台灣經濟的當務之急為何?全球經濟情勢詭譎,美國次貸風暴未止、停滯性通膨隱憂浮現,台灣經濟如何在國際經濟逆境中突圍?本報在選後第一時間舉辦「選後台灣經濟向前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深入剖析新政府面對的財經挑戰。 主持人:于趾琴(經濟日報副總編輯)出席來賓:王弓(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林向愷(台大經濟系教授)|管中閩(中研院院士)國民黨馬蕭配重新贏回執政權,學者建言新政府應以開放為主軸,推動兩岸與區域結盟,讓台灣重新走向全球經濟核心;能源稅與所得稅等稅改,已獲國、民兩黨以及工商界共識,現在一定要做,甚至可以愛爾蘭的成功例子為目標,建構台灣擁有國際競爭力的稅制。國民黨在總統大選大贏對手220萬餘票,本報昨(23)日在選後第一時間,邀請中研院院士管中閔、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以及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王弓以「選後台灣經濟向前行」為題,暢談大選後新政府拚經濟的執政方向。管中閔表示,台灣經濟基礎雄厚,這幾年經濟發展疲軟是受限於政策與環境,氣血不通,不是根本出了問題,因此馬蕭在520上台後,必須進行以開放為主軸的建設。 很多人認為新政府會做得比較好,是因為對未來開放的預期,因而出現經濟上的自我實現效應,消費與投資行為都會隨之改變。不過,管中閔強調:「兩岸開放不會是全部」,馬英九的愛台12項建設包山包海,優先順序應該要與開放政策結合,例如兩岸航運與國際連結,以全球化與區域結盟作為大方向,台灣要透過兩岸重新連結,以更開放的政策走向全球經濟體系的核心,而且以目前的國際經濟環境,愛台12項建設並不完全適用,因為建設沒弄好,反而可能帶動物價上漲。行政院在大選前推出稅改方案,林向愷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提出能源稅與所得稅的改革,希望建立有國際競爭力的稅制,這與國民黨的稅改理念有高度共識,他強調:「這次稅改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要做。」林向愷進一步解釋,課徵能源稅抑制排放量增加,再把增加的稅收用來降低綜合所得稅與營所稅,國家整體競爭力自然會上來。林向愷表示,促產條例2009年落日,兩黨以及工商界都有共識,應該持續落實;取消軍人與中小學教師免稅待遇,也要趕快做,。王弓則認為,開放是個大原則,但主要是公司治理問題,政府應該放手讓民間活力發揮。未來新政府團隊運作時,管理是個挑戰,台灣的文官訓練太弱,我們應該要努力建立專業而獨立的文官團隊。對於馬蕭上台後的經濟前景,管中閔認為,美國經濟有下來的可能,中國大陸經濟能否在奧運後持續成長,還是個問題,外界不要以為馬蕭上來,所有經濟都會迎刃而解,仍要有忍耐一段時間的準備;這兩年薪資所得還是有人會受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